汪尔康与学生、同事在讨论问题。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1952年,19岁的他大学毕业,来到条件艰苦的东北,开始科研之路;1959年,他谢绝了异国导师的再三挽留, 甘心报效日思夜想的祖国;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脉冲极谱仪;他是一名合格的科研组织管理者,在担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的4年间,带领集体获得国家 和院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8项——他,就是我国分析化学的杰出贡献者、澳门赌场院士汪尔康。
在澳门赌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办公室里,汪尔康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归于“为了国家的需要”。因为这简单却不平凡的一句话,他扎根在离家千里之外的长春,放弃了异国的发展良机,甘心为祖国科研奉献自己60余年的学术青春。
心系祖国 奉献学术青春
1959年,极谱学创始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洛夫斯基,送走了自己优秀的中国学生汪尔康。这名由中国共产党选派到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留学的中国青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要求严格的海洛夫斯基眼中,汪尔康是一名聪明、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常人要四五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汪尔康在留学的第三年就拿到了。 取得学位后,导师再三挽留,汪尔康却不肯在国外多待一天,恨不得下一秒就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因为他明白祖国正值建设发展的大好时期,正需要他这样的科技 人才。
“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在于用累累硕果报效国家和人民。”回国后,汪尔康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和把握国内外分析化学的发展态势,以国家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来定位自己的创新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挚爱的科研事业中。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汪尔康第一个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产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并提出与汞形成配合物及形成汞盐膜的 理论;70年代,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脉冲极谱仪,其灵敏度和稳定性均达到当时国际的先进水平……1997年,汪尔康以他在电分析化学领域的突出贡 献,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创新发明奖和第十届霍拉子米国际科学优秀奖两项国际大奖。至今,汪尔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 12项及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国际奖2项;申请获权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
忘我敬业 醉心科学研究
作为第一批赴美考察的科学家代表,1977年,汪尔康在美国各大高校和科技公司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我们要抓紧把落后的时间补回来”,汪尔康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办公室—图书馆—家,只要汪老师在所里,就沿着这条轨迹不停地运转。”这是汪尔康工作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同事们的共识,也是汪尔康几十年的生活写照。白天辛勤工作一天,下班回家简单地吃顿饭,再返回办公室工作到深夜,这一规律甚至在节假日也不例外。
汪尔康的敬业精神即使在生病期间,也不会减退。1990年,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正患骨膜炎的汪尔康,一条腿已经肿得发亮,却仍 然一瘸一拐地为筹备会议而奔走操劳。会上,他坚持站着作学术报告,并主持了5天的学术会议。会议圆满结束,汪尔康却晕倒了,医生从他肿胀的腿里抽出了大量 脓水。
醉心研究的汪尔康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科技荣誉,使他在分析化学领域内颇具声望。当国内外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许以优厚待遇,聘请他去工作时,他却不为所动,他说:“振兴中华是我最高的理想和追求。”
如今,81岁的汪尔康,每天在实验室待的时间比许多年轻人还要久。他总说,希望能发挥余热,继续为科学、为国家做点贡献。
严谨治学 培育科技后人
在学生们和共事的科技人员眼中,汪尔康不仅是分析化学领域内的“学术大牛”,也是优秀的科研组织管理者,更是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优秀导师。
身为学术期刊《分析化学》的主编,他常对编辑人员说:“科学本身是严肃的,我们在审理稿件时如果马虎一点儿,就可能搞错。”在他潜移默化的感染下,《分析化学》走上了长足发展之路,多次获国家百种优秀科技期刊奖。
尽管科研任务繁重,可汪尔康总是挤出一些时间,精心编写教材,并亲自讲授,想方设法让年轻的科技人员出国进修或多参加学术会议,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科研资料、科研经验、科研成果传授给年轻人。
汪尔康所带的2004级研究生李敬说:“学生们喜欢汪院士,不仅因为他能给人最精准的指导,更因为他对学生充满耐心和关爱,真心希望学生们超过自己。”
至今汪尔康已培养研究生150余名,所带的学生中还有5人获澳门赌场院长奖学金特别奖,3人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被评 为全国优秀博士后。许多他指导过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电分析化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原载于《光明日报》2014-06-11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