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
——在量子前沿研究领域,实现了对任意噪声免疫的薛定谔猫态,朝着实现大尺度量子网络迈出重要一步;将防黑客量子通信安全传输距离扩展至创世界纪录的200公里;我国首个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网络持续推进,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进一步迈向实用化。
——在表观遗传、病毒、膜蛋白等重要超大分子复合体结构解析方面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其中系统阐明30nm染色质的组装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为理解从染色质结构到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展出一种全新的零价钯催化体系,打破了碳—氢键活化中传统的选择性规律,以空气为氧化剂,成功实现了56个杂环化合物的碳—氢键官能团化,有助于大量新型杂环药物分子的合成,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继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后,在拓扑半金属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成功观测到三维狄拉克锥形(Dirac cone)半金属态存在于铋化钠(Na3Bi)中,证实了理论预言,被学术界称为“发现了石墨烯的三维版本”。
——首次成功实施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区综合探测,获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图和海底影像资料;提出了光滑洋壳俯冲易于产生灾难性大地震的颠覆性理论,突破了粗糙板块俯冲引发大地震的传统观念,引起国际科技界高度关注。
据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过去一年中,我院在全球68家最有影响的科学期刊(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上发表高质量论文2912篇,在全球科研机构中位列第三。按“加权分值计数法”(WFC),我院2013年发表高质量科学论文总分在全球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化学、物理学、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位居榜首。
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
——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嫦娥三号”任务有效载荷取得一批重要成果;VLBI测轨分系统在“嫦娥五号”再入返回试验中圆满完成任务。高质量完成7颗遥感卫星和1颗减灾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实践十号卫星完成初样阶段全部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件,成功应用于空间遥感系统。在国防科技创新方面继续发挥重要战略方面军的作用。
——在20多年甲烷催化转化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铁中心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重大影响,将为天然气、页岩气的高效利用开辟一条新途径。
——成功研制出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低能段原型样机,实现了目前国际上连续束运行中最高束流功率9.6KW,也是我国首次实现超导高频腔加速毫安级连续波质子束,标志着我国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技术改变了以往的跟踪局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海云安防系列研究成果在重点地区和重要行业应用,取得显著效果,人脸身份识别、语音识别和高速验签等核心技术国内领先。建成国际上第一个支持协议无感知转发技术(POF)的广义网络实验床,并与华为、中国移动等协同构建相关国际标准和技术体系。分布式动态放射性探测成像系统在南京青奥会、北京APEC会议安保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科技部联合冀、鲁、津、辽共同实施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已在27个县市建立了36个核心示范基地,总面积4万多亩,辐射带动面积1000万亩,2年增产粮食10亿斤以上,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
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
——成功研发出可引导子宫壁组织再生的智能生物材料。在小规模临床试验中,有7例重度宫腔粘连不孕患者,经过子宫内膜修复再生后怀孕,有3例已顺利产出婴儿。
——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寡糖类药物,获15个国家/地区专利授权,有望填补领域十余年空白,成为第一个糖类治疗复杂疾病的药物,开创糖类药物研发新格局。
——联合环保部,历时三年完成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摸清了全国生态系统历史与现状,明确了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环境问题,揭示了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与驱动因素,将为我国新时期宏观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面向工厂高速自动控制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规范WIA-FA,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国际电工组织(IEC)作为公共技术规范予以颁布。
——在南方多地开展了砷、镉、铜等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及利用示范,示范面积近3000亩,为国家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示范工程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2014年,作为第一完成人或完成单位,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0项,占全国43.5%;获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其中大连化物所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有10个研究集体和个人获院杰出成就奖。授权专利和授权发明专利预计都比上年增长10%左右,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0项。初步统计,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约6200亿元、利税约470亿元。